李承志循循善诱的交待着:“此次,我会从乱民中挑出一些吏员、文士,协助尔等理政。到时诸位要尽量优待,当然,也要严加防范……”
只有读书才能开智,但书读的多了,心思也就话了……
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!
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,不见后世的某些公知,哪个不是学富五车,满腹经纶之辈?
因为普通人根本没能力和机会当公知……
文人的心眼都比较多,李承志都不用怀疑:若是李松等人不察,到时九成九会冒出几个想立功赎罪,岂图向朝廷告密的王八蛋。
“便是那些流民,也不能太苛刻,至少要穿暖吃饱……”
说到这里,李承志又猛的一顿。
吃饱穿暖……这四个字说起来是如此容易,但真到做起来,是何其之难?
李松遁逃时,也就带了两千多石粮,如果没抢那些胡人部落的牛羊,估计顶多能撑过两月。
即便已经抢了万余头牲畜,但等流民一到,人数至少也要翻两翻,也不可能将那些羊全杀绝了。
因此,李承志不但要考虑如何把人偷抢回来,更要考虑抢回来之后,如何养活?
不出意外,至少三年之内,垦出的这些田是别想有什么盈余了。能不能持平都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。
所以当务之急,是粮食从哪里来。
李承志一阵踌躇,他感觉好像又回到了两个多月前……
“粮种布匹等,我下次来时会设法运一部分,但这也非长久之计,尔等还是要想办法自给自足……”
李承志沉吟道,“如今只有两条路:一是扮成杂胡,用铁料等物分批从敦煌、高平、以及沃野镇等(六镇)购集(走私)。
二是扮成胡商,直接和关中通商……”
这是李承志为数不多能想到的几个办法。
虽然不管是哪条路,都不是一般的远,但胜在相对稳妥。
特别是后者。
用一些学者的话说,这个时代的胡商,也就是粟特人,简直就是“全球购”!
南至印度,西至罗马,东至中国,就没有他们到不了的地方……
后世经常说丝绸之路怎么怎么样,殊不知,自从汉武帝平定西域,开通丝绸之路起,到北宋断绝止,这条路完全都是被粟特人垄断的。
至于汉商,至多也就是粟特人其充当一下运输商,将货物从长安洛阳等地运到河西,最远运到敦煌镇。
再由定居于河西和敦煌和的粟特人贩运到中亚……
而且各朝代时粟特人的地位还贼高。
历朝历代都有严令,各地官府与镇军,必须严格保护行商的西域胡人。
比如此时的敦煌镇,一是用来防御西域的高车部落和大漠的匈奴,二则是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。
自孝文帝起,东自洛阳,西至敦煌,各州均设有萨保府,也就是专们为西域胡商建立的官衙。
就如僧官体系的昭玄寺一般,胡商头领,也就是萨保,都有官职在身。
到了隋、唐、乃至宋朝,僧官体系虽然消失了,但萨保府的官僚体系却沿承了下去,直到蒙古人打穿亚洲之后才消失。
这几朝间,一边经商,一边做着中原朝廷大官的胡商头目比比皆是。